仿站低至300元,新闻自媒体

专门套白条的店铺,找到靠谱店铺操作几秒钟就能搞出来

编辑/2021-08-09/ 分类:致远国际/阅读:
父母一辈年轻时也追星,为什么没有形成饭圈?粉丝为什么要一直一直做数据?数据对偶像来说意味着什么?在圈外人看来今日饭圈的种种怪现状,究竟是怎么回事?带着这些困惑,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专访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讲师尹一伊,她长期致力于粉丝文化 ...

  父母一辈年轻时也追星,为什么没有形成饭圈?粉丝为什么要一直一直做数据?数据对偶像来说意味着什么?在圈外人看来今日饭圈的种种怪现状,究竟是怎么回事?带着这些困惑,中青报·中青网记者专访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讲师尹一伊,她长期致力于粉丝文化研究。
  

  “粉丝原本单纯的追星行为,在平台上被‘算法’变成数据,形成了一种流量文化,而流量与商业利益直接挂钩。这可能是近十年来,平台和整个娱乐行业,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,做的一种协同的商业策略。这种策略导致饭圈变成今天的样子。”尹一伊说。

尹一伊

  中青报·中青网:上一代人也追星,但那时候为什么没有饭圈?

  尹一伊:在讨论饭圈之前,我们需要先给它下一个定义。现在对饭圈有两个比较常见的误区:一是将其理解成追星发展的必然阶段,好像追着追着就会越来越疯狂,就变成了饭圈;二是把饭圈等同于一个个具体的粉丝。这两种理解都不是特别准确。

  中国大陆粉丝文化的发展,并不是一条很清晰的线性发展脉络。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,本土的追星文化是从港台过来的,追的是歌星影星,歌迷影迷的消费方式也和今天的饭圈不同;然后,又有日本二次元文化的输入,韩国偶像工业的输入,若干分支不断融合、互相吸收。

  我们现在的饭圈文化,受韩国影响最大,但发展至今已经和韩国不太一样。主要区别在于,韩国的偶像工业在引进大陆时,刚好遇上社交媒体平台——尤其是微博迅速发展的阶段,因此很容易地就契合了平台要通过流量去变现的商业策略。流量与商业利益直接挂钩,于是,平台通过各种各样的技术手段,去“规训”粉丝进行数据劳动——收集流量。这是当下饭圈不同于以往追星、不同于日韩粉丝文化的最主要特征。

  中青报·中青网:韩国的粉丝不需要做数据给偶像打榜吗?

  尹一伊:也有,但是他们有相对集中的打榜渠道,比如在打歌的节目,通过大众媒体进行网络投票等,其实更像我们的选秀。而且相对来说有更严格的监管机制,韩国的偶像工业比较成熟,包括选拔机制等都很严酷,如果艺人业务能力不行,也不可能得到很多票数。

  我们在相关政策收紧之前,打榜渠道太多了,几乎所有平台都想分一杯羹。它们会明确地告诉你怎么发帖、怎么为你的偶像贡献流量,甚至还有各种各样的“野榜”,而这些榜单又或多或少地与商业利益挂钩。当这一切关联起来后,粉丝原本单纯的追星行为,在平台上被“算法”变成数据,就形成了一种流量文化,这是对粉丝隐形的剥削。

  中青报·中青网:是否可以理解为平台和商业利益通过流量,形成了一个“共谋”?

  尹一伊:是的,不仅因为有平台,还有平台的算法,让流量逻辑直接和商业利益挂钩,挂得非常紧。国外不可能谁在推特人气高广告商就找谁代言,至少之间的关系不是特别明确,相对保持着一定距离和独立性;但在中国大陆,粉丝认为所有的公司、剧组,都会根据自家偶像的数据来评价他的商业价值。这可能是近十年来,平台和整个娱乐行业,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,做的一种协同的商业策略,这种策略导致饭圈变成今天的样子。

  所以,治理粉丝没有太大意义。粉丝很多时候也知道这样做不好,在做数据劳动的时候,自己未必很开心地真正沉浸其中。他们也是没有办法,只能通过这种方式来表达对偶像的爱,同时也是获取身份认同的一种途径。

  中青报·中青网:个体的粉丝进入一个追星的圈子后,是不是会慢慢被群体行为裹挟?

  尹一伊:一个人追星的时候,追求的是一种准社交关系,比如通过收集一些与偶像相关的物品,就会感觉离偶像更近一些;一旦进入饭圈,要处理的关系就会变得非常多,饭圈会要求你必须做数据、必须打榜,会告诉你这才是处理和偶像关系的正确方式。

  此外,在饭圈中,粉丝还要处理和其他粉丝的关系,和平台上其他用户的关系。为什么饭圈在微博上特别显眼,因为粉丝很多时候做的事情,是在和其他用户(所谓“营销号”“职业黑”)争夺特定内容在微博上的可见度,所以要去“控评”、要去刷“热搜”。粉丝们相信,一旦自己不去争,按照微博的算法,恶意信息就会上热搜。

  总结而言,对于饭圈中的粉丝来说,一是表达情感的方式受到“规范”,二是处理的关系更加复杂,从而导致一些圈外人看来不理智的行为。圈外人觉得,粉丝非常专断,不允许任何人说偶像不好,其实他们只是怕这些言论上热搜。

  中青报·中青网:现在有职业粉丝、“站姐”,饭圈是如何成为一门生意的?

  尹一伊:饭圈在还没有形成成熟的产业体系和监管体系时,可营利的渠道太多了,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劳动分工。举个例子,仅仅是拍偶像照片,就是一个长长的产业链,有租赁相机的、黄牛倒票的、拍照的、修图的、传图的……大家都能从中获利。

  职业粉丝最初只是经纪人的亲朋好友,去做一些引导舆论、组织粉丝群体的事,后来需求越来越大,就慢慢成为一种职业。归根到底,就是饭圈的商业利益,吸引了很多人都想分一杯羹,而再往上溯,仍然是流量变现太容易了。

  中青报·中青网:追偶像和追歌星、影星,有什么不同?

  尹一伊:现在我们说的饭圈,一般追的是偶像。偶像工业的生产途径,与歌手、演员是不同的。歌手、演员是专业职业,靠作品去吸引受众;而偶像是一个工业生产造就的文化符号,靠的是人格魅力,他们不靠唱功演技,而仅仅是通过这些业务能力来打造“人设”,销售一种准社交关系。所以,偶像工业特别重视粉丝运营。

  中青报·中青网:如果偶像是一个“工业产品”,那偶像本人在饭圈中是什么角色?

TAG:
阅读:
广告 330*360

推荐文章

Recommend article
广告 330*360

热门文章

HOT NEWS
  • 周榜
  • 月榜
广告 330*360
仿站低至300元,新闻自媒体
盐城致远产业网
微信二维码扫一扫
关注微信公众号
新闻自媒体联系QQ:327004128 邮箱:327004128@qq.com Copyright © 2015-2017 盐城致远产业网 版权所有
二维码
意见反馈 二维码